7万亿之上“第四极”加速破局:川渝抱团“谋”能源 保障需求与产
显示,国家能源局已牵头成立川渝特高压、疆电入渝工程工作专班,加速推进跨省电力通道前期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内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朗认为,近年来,川渝地区在国家战略的强力带动下,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才逐步回流,这为推动清洁能源就地消纳提供了有力的承载条件。
她建议有关部委支持川渝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地区高载能以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保供压力,减少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将川渝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黄金赛道”高起点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水电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川渝地区以水电为主的用能结构,决定了其必须想办法解决“弃水”难题。调研中,多位代表把目光投向了“储能”,建议川渝两地加快储能布局,高起点谋划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黄玉林表示,去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储能产业,到2025年,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他提到,储能产业具有可持续性、高确定性、高成长性,“市场规模高达1.3万亿元”。目前,全国至少已有17省份下发配储要求、提供补贴奖励,以推进储能产业发展,储能已经成为新的产业“黄金赛道”。
在黄玉林看来,川渝布局储能,是有诸多优势的。
比如在电化学储能产业方面,四川探明锂矿资源位列全国第一;在氢能方面,成渝地区是我国氢储能产业的资源富集区,成渝“氢走廊”建设正加快推进,重庆年产工业副产氢总量达11.1亿立方米。“总体上,川渝具备发展化学储能、空气储能、氢能等先天资源优势。”
依托在地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更有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黄玉林表示,在电力消费侧,2021年川渝峰谷差均超过40%,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负荷峰谷差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给电力系统带来的不稳定风险,新型储能可以作为灵活性资源“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并网波动性,支撑分布式电力及微电网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川渝地区在加大天然气发电项目和氢能、光伏新能源支持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储能领域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
“储能可有效实现电力供需时间转移,解决新能源消纳、增强电网稳定性、提高配电系统利用效率。”他认为,加快储能产业布局和应用场景创新,明晰储能电站成本边界及盈利模式,探索储能电站通过重组等方式开展联合商用,将有利于提升储能经济价值,实现新能源与储能的和谐发展,构建更加多元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
蒋卫平直言,川渝在动力电池领域没能抢得先机,“这是一个遗憾”,如果能综合利用好市场、资源、生产基础等优势条件,推动“储能”走到全国前列,将有助于川渝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更上一个台阶。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还提出,在高比例绿色能源并网的趋势下,传统电力系统难以应对绿色能源在大风、暴雨、雷电等天气下发电功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故障及时响应的应对能力。为此,有必要加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为能源系统整体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