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沟村:村子美了 产业活了 百姓富了
秋日,走进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文化广场上,忙完秋收的村民或聊天、或锻炼身体、或在棋盘上摆开阵势“厮杀”;产业园里,人来车往,好不热闹……一幅新农村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寺沟村一方面改善村容村貌,一方面发展产业,双轮驱动、内外兼修,美了村子、产业活了、村民富了。
“现在住着宽敞温暖的瓦房,出门就是柏油路,周围都是干干净净的,心情很舒畅,感觉日子特别有派头。”谈起寺沟村的变化,村民刘林玉满心欢喜地说,以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现在邻居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垃圾日产日清,村民们精气神也越来越足了。
“村里变了样,不少城里居住的人隔三岔五就回村小住几天。”村民叶玉英告诉
村容村貌换新了,如何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寺沟村海拔高、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合种植高原夏菜。”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刘佰海说,这几年高原夏菜的种植不仅让寺沟村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更开启了产业腾飞之路。
刘佰海介绍,2016年,寺沟村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166亩的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撂荒土地上新建钢架大棚150座,开启了种植高原夏菜的探索之路,在2017年继续新建钢架大棚71座,平整撂荒地种植枸杞500亩,香菇、高原夏菜、林果种植为主的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初步成形,效益开始显现。
“我的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之后我就来合作社打工。刚开始是短期工,每天100元,现在成了长期工,每天的工资是12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能挣3万元左右,我很满意。”刘佰成高兴地说。刘佰成是寺沟村的贫困户,也是第一批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
“看到村上的蔬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我和老公商量不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既方便照顾孩子和老人,也不耽误挣钱。”寺沟村村民马振萍说。
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如马振萍一样的农民返回村里加入合作社当起了工人,一批贫困户不但得到了土地流转收益,还在流转的自家土地上务工,成为高原夏菜种植和采收工人,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尝到种植高原夏菜的‘甜头’后,我们村“两委”‘乘胜追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注重蔬菜的品质。”刘佰海说,有了高原夏菜这棵“梧桐树”,寺沟村成功引进攸幸农产品有限公司和上海渔力实业有限公司等外地客商,建成钢架大棚221座、育苗室70座、高标准育苗室4座、占地2840平方米预冷库1座,配套制冰机、加工运输带、泡沫箱生产线等附属设施,形成了以育苗、种植、包装、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高原夏菜种植规模达8000亩,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300余人,耕地收益由原来的400元提升至3500元以上,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经济突破35万元,探索走出了一条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路径,打通了高原夏菜产业从田间地头到商超市场的绿色快车道。
“有了集体经济,很多年轻人就回来了,整个村子就有了凝聚力,全村群众就有盼头了。”看着一车车从冷库中运出的高原夏菜,村民张珠说,集体经济建起来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信心更足了。
2022年,寺沟村抢抓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机遇,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率先注册成立山丹县寺沟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并与馨源菇瀚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将寺沟村高原夏菜产业基地及附属配套设施租赁经营,每年经营利润的45%用于村民分红,48%用于公司管理发展,7%用于完善村级公益事业,让村民享有稳定的村集体资产运营收益分红,逐步实现农民共富目标。同时,打破行政地域界线,以陈户镇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党建共同体为引领,采取“统购农资、统种农田、统销蔬菜”的模式,坚持“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实现高原夏菜种植从二类地区向一、三类地区拓展延伸,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努力建设经济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寺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