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老外,从舌尖上“打开”中国
应该比平常吃得温热些,所以早餐的饺子汤里就多舀一勺红油;而夏日闷热的酷暑中,来点酸更能让人神清气爽……
“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原来也是在学习人生的语言。烹饪的学习越深入,我就越发现自己不仅是在做饭,而且也在思考,像中国人那样思考。”扶霞在书中总结。
千百年来,在中国的美食江湖中,要想领略不同地域美食的个中滋味,势必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沉浸于不同地方的市井生活之中,用心去体会,才能牵出隐藏在饮食习惯背后的文化因由。
比如川菜的辣透着一丝丝甜味, 就像悠闲而令人着迷的四川人,总是带着一丝甜甜的体贴;湘菜的辣单枪直入不留余地,就如同历史上勇猛的湘军;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正如书名,鱼翅和花椒是扶霞选出最能代表中国饮食的两种食材。鱼翅充满胶质的口感让人很难接受,花椒的酥麻口感又让人有所畏惧,这两种食材,在西方人眼中算是奇怪的饮食审美,而对这两样食物的真正接受,代表了一个外国人真正进入了复杂又微妙的中国菜领域。
从川菜、湘菜、粤菜、闽菜、宫廷菜到准扬菜,扶霞自己深入学习了中国厨艺,从调味、刀工、火候、口感到寻找最正宗的中餐之魂。而突破扶霞第一道心理防线的地方,成都当仁不让。
因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从唐朝开始,成都就以安逸闲适著称,扶霞自然也被这种生活氛围所影响,刚开始,努力想做个投身学术的好学生,慢慢地,心里想的却是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回锅肉……进而全身心地被这个城市迷倒,开始了“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扶霞认为,不管是中国的外地人还是外国人,都会简单地把川菜的味道形容为“麻辣”,这实在是以偏概全了。在她看来,川菜的妙处在于点石成金,讲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四川厨师要学习的最基本技艺是调味,这也是川菜中最有乐趣的部分”。
她把吃川菜的过程形容为“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的体验”——先是用适量的红油唤醒你的味蕾,再用麻酥酥的花椒调动你的唇舌,辣辣的甜味是对味觉的爱抚亲吻,干炒的辣椒也在对你放电,酸甜味又使你得到安抚,再来一口滋补的浓汤,整个精神都舒缓下来……
“庞杂精深、变化多端”的川味,令扶霞禁不住感叹,“厌倦了川菜就等于厌倦了生活”。
如果说川菜是“开朗活泼、烈焰红唇、伶牙俐齿的辣妹子”,那淮扬菜就是另一种比较温柔平和的存在,其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悉心熬煮的高汤、抚慰人心的柔嫩口感,以及那种微妙又鲜明的咸甜之味”。
根据扶霞的观察,尽管在性格风骨上大相径庭,川菜和淮扬菜仍算“亲戚”;或者说,“淮扬菜就像没加辣椒的川菜”。一条长江,以及同样惹人艳羡的丰饶富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两地都有肥沃的土地与丰富的物产,催生了同样大名鼎鼎的菜系,也让民众能享受奢侈和精致的生活。
酸甜苦辣,百味人间。从四川弥漫着烟火气的市场,到甘肃北部淳朴的民风;从福建的宝藏小城,到醉人的扬州,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魂牵梦萦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另外一种视角的“舌尖上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