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近千斤 坞根“海水稻”喜获丰收
近日,坞根镇八一塘1000多亩耐盐碱水稻迎来了丰收,种粮大户王灵江正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割这批耐盐碱稻。
这片土地曾经是一片海涂,进行海丁养殖。2020年,随着温岭“非粮化”工作的推进,农户们开始在这片盐碱地上尝试种植水稻。水稻是一种喜水作物,并不耐盐碱。而围垦滩涂地土壤的含盐量较高,在栽种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水稻秧苗能“活下来”。
“2020年刚开始种植的时候,农户主要采用了直播的技术。当时播种下去,因为盐分太高失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块田,直播三次,失败了三次。后来我们引进新的技术,采用钵苗机插技术,一次性就成功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江立斌说。
不同于普通水稻的种植,耐盐碱水稻对水和病虫害的防控要求更高。刚开始试种时,这里耐盐碱水稻的亩产仅七八百斤。但是农户们没有放弃,反复尝试,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当地种粮大户王灵江今年试种了5亩的耐盐碱水稻。在总结了前两年种植经验的基础上,今年他引进试种了五种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经过农技专家现场测产,他的水稻亩产能达近千斤,接近普通单季稻的产量。
“雨天多,盐碱地的盐分相对淡一点;不下雨,土地的盐分就会增加。这些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很大。接下来每年坚持种植,产量肯定会增加,每亩可增加一两百斤。另外,耐盐碱水稻的价格比普通水稻高一点,一般一斤卖5元左右。”王灵江告诉
温岭围垦滩涂资源丰富,成片成方,非常适合规模化生产,可以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合坞根镇的耐盐碱水稻种植经验,温岭市将进一步推广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原先盐碱地改造需要5~6年,而引种耐盐碱水稻品种可以加快进程,3~4年就可以完成改造。这样一来,既加快了土地改造的进度,又增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