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苏州机场群再升级,这次是“双机场”
这标志着无锡迈入硕放机场+丁蜀机场“双机场”模式。
此次开航的丁蜀机场位于无锡下辖县级市宜兴,为无锡首座A类通用机场,功能定位为“两基地三中心”,即新机试飞基地、无锡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中心、航空文化展示中心、私人飞行体验中心。
丁蜀机场按照4C级民用机场预留的机场修建完成,一期建造即按照4C级机场进行土地控制。一般来说,4C级机场是作为支线机场使用。丁蜀机场二期跑道延伸改扩建工作也已启动,计划将目前的800米跑道延伸至1800米。据介绍,建成后基本可满足目前90%以上的公务机型正常起降,逐步向支线机场转型。
改扩建工程将包括总建筑面积10.15万平方米的新建货运区等,以在承接上海机场溢出效应的基础上,满足2030年货邮吞吐量50万吨发展目标。相较之下,机场去年货邮吞吐量15.7万吨,实现同比增长3.9%。
在其背后,则是无锡再定位自身,以枢纽重新布局城市全盘发展的思路。
2017年,无锡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后,当地曾展开一波讨论。2018年,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指出,要放大无锡作为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提高无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全国全省规划中的地位。
在这种立足无锡、跳出无锡的视角下,无锡的枢纽角色被拆解为长三角区域机场枢纽、全国性铁路枢纽、区域性物流枢纽。2020年,枢纽被进一步写进无锡城市基因当中。其提出“四个名城”建设目标,“具有全国辐射力的交通枢纽名城”被纳入其中。
航空无疑是无锡发力枢纽建设的重点领域。从江苏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来看,苏南硕放机场仅次于南京位居第二,流量优势显著。也是在这一年,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进一步被定位为区域性枢纽机场,步入新阶段,更需无锡善加谋划,乘势在航空领域坐实枢纽身份。
定位很高,但差距也不小。
若进一步放眼整个长三角,无锡航空领域的优势将被大大弱化。仍从2019年旅客吞吐量数据来看,在硕放机场之前,不仅有上海两座机场“镇守”前十,杭州、南京、宁波、温州、合肥几座机场,背靠省会或省内区域中心,均表现出更高的流量吸引力。
而多个城市先后出炉的双机场建设规划,还可能进一步造成各类资源要素“分流”。
以南京为例。尽管禄口国际机场还远远未达到饱和,但一种观点认为,双机场仍然能发挥进一步集聚资源的价值。如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在接受时分析,机场能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经济增长极作用,规划第二机场意在提前为未来做准备,它可以吸纳更多周边区域要素资源的聚集。
与硕放机场相比,一些新建机场在各类指标上亦更具优势。从规划吞吐量来看,位于南通的上海第三机场一期规划吞吐量为4900万人次,中远期规划为9000人次,而目前尚未改扩建的硕放机场,年客运吞吐量保障能力仅为1000万人次。
压力之下,无锡期望“超前”加入“双机场”行列,“急迫感”不难理解,但眼下更切合实际的是,进一步将重点放在硕放机场上。
多位民航专家曾向城叔提到,对于不少发展“双机场”的城市来说,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原来机场改扩建条件不具备、当地市场空间又相对较大,实属“无奈”之举。而从运营的实际情况看,足够大容量的单机场是一种更加集约、高效的方案,无论是航司还是机场方面,均不需要在两场之间进行安排协调,也能减少对城市土地和空域资源的占用。
长三角地区的航空条件更加不利于多机场发展。马剑提到,当地空域情况十分复杂,可能很难支撑如此多城市“双机场”模式发展。
与其比拼数量,不如做好运营的“下半场”。
事实上,与旅客吞吐量相比,硕放机场更具优势的领域在于航空物流。2019年,硕放机场货邮吞吐量14.5万吨,位居全国机场第22位,而其旅客吞吐量仅位居第42,二者差距明显。
苏南国际机场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南曾提到,苏南硕放机场率先发展货运枢纽具有市场优势和成本优势,也符合无锡区域性机场枢纽、物流枢纽的定位,应进一步加大货运航线的扶持力度,省市协同,集中力量,拓展货运航线网络,“率先确立货运枢纽的地位”。
此外,硕放机场由苏州与无锡两市共同投资、共同建设,也需要两地共同运营,结合两地出行需求和产业特色,形成航空发展的合力。
不久前,两市举行苏州无锡协同发展签约仪式。其中,两地将联手实施苏南国际机场枢纽能力提升工程,值得一提的是,苏州轨交3号线将向北延伸,与苏南硕放机场衔接,这将大大提升苏州与硕放机场的联系。苏州已然抛出“橄榄枝”,无锡的机场梦还需进一步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