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0亿,字节跳动的万亿野心
依然会立足于生态,通过agent在社交应用上发力,现在看是少而精的路线,从自己熟悉的方向切入,再将能力向外围突破。
字节在AI方面的进展不算早,胜在有钱有人,技术储备也强大,2023年8月,大模型“云雀”上榜首批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模型名单,同时8月推出面向C端的豆包聊天机器人,开启公测。2024年5月,豆包大模型正式发布,成为其AI战略核心。
为什么字节一开始在大模型上的进展没那么快?我认为,字节的优势在于应用,AI业务自然也要靠应用驱动。而在产业链环节,如果是自下而上推进战略,那肯定得盘算清楚再干,就像豆包当时刚一推出,主打的其实就是“智能体”,虽然与现在主流agent不一样,但目标还是应用。而现在,一方面是豆包大模型的基础底层能力,一方面则是继续向各个软硬件场景延伸,做技术支持。我认为,很有可能最终各个大厂殊途同归,那些必须要竞争的场景还是少不了一场“恶仗”。
就像2025年了,电商大厂又打起了外卖大战。
尽管字节AI上出发晚了,可字节系创业者并没有在市场上缺席,他们甚至是最早看到机会,出来创业的一批人。
据我统计,从2023年初起至今,字节系的创业项目至少有三十个,方向涵盖了硬件、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大数据、应用、机器人等各个细分领域。这些项目也获得了来自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真格基金、凯辉基金等顶级美元机构的融资。包括但不限于:
有投资人告诉我,最近一两年字节系影响越来越大,机构为了不错过这些创业者,与各种猎头以及字节员工保持着非常高频的沟通。不过随着技术的迭代和演变,字节创业者的画像跟以前不一样了,VC也从追高管,逐渐追到了产品经理。融资轮次也都集中在早期。
有投资人对我感叹:“AI应用时代,字节高管不够用了,产品经理都成香饽饽了”。
“最早出来的一波大多是AI大牛或高管,总之在行业中多多少少有点名气,而从去年底到今年,风向开始变了,一些创业者跟AI领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甚至在字节内部的title也很一般。”
我的问题则是,非得是AI大牛或高管,有名气才能创业?title高低能决定成就上下限吗?不懂技术,就没法做AI?或许这些问题要等到几年之后才能初见分晓,但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再到现在AI革命,技术平权是趋势,市场上缺的永远是好创意,好体验,好执行,技术是工具,不是桎梏,不管什么时代,可能谈不上创业“人人平等”,但黑马永远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