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GDP城市科创板竞赛:它们为何能够领跑?
已经有431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交易。这里面,传统“豪门”上海、北京、苏州、深圳的科创板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上海市上市交易的企业为65家,北京为58家,苏州有34家,深圳有3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排在前8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合肥。
杭州以23家领先,成都、广州均为15家,合肥为14家,无锡、西安、东莞、南京、武汉等在10家附近。
上海65家科创板企业市值合计1.53万亿元,平均值为235.27亿元;北京、苏州紧随其后,其科创板企业的总市值分别为8112.79亿元、3632.84亿元,平均值分别为139.88亿元、106.85亿元。
科创板已受理企业中,排名前三的仍然是北京、上海、深圳,北京为23家,上海为19家,深圳为16家,合计数量占比近40%。
苏州显得有些“后劲不足”,科创板已受理企业数量为5家。
接下来的城市竞争更为激烈。南京的科创板后备军团领先,已受理企业为9家,无锡、合肥、杭州均为6家,成都、长沙、广州均为4家,重庆有3家。
科创板企业的灵魂是创新,而“专精特新”企业则是城市科创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疑是各大城市重要的科创板后备力量。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三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海、北京稳坐前两席。其中,上海总数为262家,占总数的5.5%,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北京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7家,约占全国的5.4%。两座城市GDP总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强度等相关指标均表现亮眼,收获好成绩毋庸置疑。
数据
宁波目前拥有18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三位。作为全国的工业重镇,宁波制造业门类齐全、根基深厚,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深圳、天津、重庆、成都均进入了前十。
成都的“小巨人”企业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以国星宇航为例,该公司16个月发射9颗卫星,完成11次太空任务,成功研制并发射15颗AI卫星及载荷,其中包括全球首颗AI商业卫星,实现了“AI卫星,成都智造”。华都核设备就是“特”的典型代表,其产品是用于核电站核反应堆的控制棒驱动机构;成都欧赛医疗的产品则体现了“精、专”,专于血液透析膜的研究,精耕血液净化领域。
成都产经决策智库雨前顾问产研中心总监许鑫曾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是在为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成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自然可以乘势而起。
围绕“小巨人”之争,各大城市也在纷纷在发力。
此前,宁波曾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北京力争到“十四五”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东莞则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6月下旬曾公开表态,上海计划年内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
与创业板、主板等板块不同,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在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占比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包括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而这两大方面也成为城市在打造科创实力方面发力的关键。持续不断投入研发经费与出台多项政策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每个城市的重要任务。
例如上海一直在不断放开人才落户政策,近期还发布通知称,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51-10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不同程度放开落户限制。在研发投入方面,显示,上海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5.22%。
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并非凭空就会出现的,而是需要不断真金白银投入,也是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越来越重视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原因所在。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显示,2020年我国R&D经费投入2.4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
成都、杭州、西安等城市在R&D经费投入上的增长势头十分显著。2020年度,成都R&D经费551.40亿元,增速首超20%,杭州R&D经费578.8亿元,西安则突破500亿元大关,这三个城市R&D经费的投入强度均超过3%。
R&D经费投入的三大主体——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对于企业而言,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科创企业越多,研发投入越多。苏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但2020年的R&D支出达到760多亿元,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庞大。
而对于其他不少城市而言,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数量与城市的科创投入、实力呈现一定关联。
在高校实力上,成都是一个“优等生”。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底,各城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排名中,成都以58所高等院校位列第八位。以双一流高校数量来看,成都与武汉、广州、西安共同位居第四位,均为九所。
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与聚集的高校、研究所,也为成都吸引到不少高质量人才。
今年5月,智联招聘发布,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1年成都位居第六位,当属中西部地区最吸引人才的城市。其中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2%、4.7%,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二,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