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新技术对就业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提质,都在培育新的职业序列,推动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新兴岗位。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全国招聘需求环比增长219%,低空经济、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人才需求均同比增长。
正确认识新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需跳出“机器换人”的线性思维。当下,一些劳动者就业虽然面临挑战,但也拥有新的机会。算法虽然可以替代程序化劳动,但也推动劳动力向更高价值领域流动。人类劳动的价值尤其是智力劳动的价值不会被忽视,相反,会得到进一步认可和强化。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催生出人机协同师、算法伦理顾问、数字人IP运营师、虚拟场景架构师等新兴职业。与此同时,情感协同、跨文化沟通、复杂决策等“人类专属能力”价值被重新评估,那些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文化价值的非遗创新顾问、国潮文创设计师、城市记忆规划师等新岗位应运而生。
进一步看,新技术应用也将重构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方式,一些企业的组织形态从传统的科层制向网络协同制转变,基于任务完成的灵活就业岗位不断涌现,“任务协作”或将成为新的就业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的任务供需匹配网络成为就业市场的一部分,为“新技术应用对当下就业市场构成挑战,同时也在重构就业市场。要让就业市场持续暖意融融,需要各方再加把劲。坚定信心,顺势而为制定好协调产业和就业的政策,助力广大劳动者平稳完成新旧岗位转换,形成“新技术应用—产业升级—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