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
今年的这方面近年来成功案例不少。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依托竹林资源构建“竹经济+生态旅游”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突破190亿元,旅游收入475.6亿元,形成了生态与民生的互促格局。广西武宣县深耕蔗糖全产业链,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25%,优质糖料蔗种植面积超30万亩,带动60%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两县因地制宜,各自走出了特色农业与生态经济强县富民之路。
也要看到,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仍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一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地区农村物流成本显著高于城市,数字基建覆盖率不足,制约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二是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突出,一些地方盲目热门产业模式,导致出现产能过剩。三是要素制约持续加剧,农村人才流失现象普遍,金融机构对县域产业贷款支持力度不足,土地流转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这些问题反映出政策适配性不足、市场机制活力未充分释放等深层次矛盾,亟需通过差异化政策与制度创新加以破解。
要强化特色产业规划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产业规划,通过“一县一业”战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到产业升级支撑县域发展的传导机制。精准补齐发展短板,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在基础阶段重点完善交通物流网络,在提升阶段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在优化阶段促进产业与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建立与生态功能定位匹配的要素流动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形成一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运用财政金融工具引导资源向特色产业倾斜,建立动态调整的产业扶持政策包,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差异化产业选择—精准化阶段施策—要素市场化配置—系统化政策保障”的协同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兴则县域强、县域强则百姓富”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