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回答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经济建设。中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深刻变化,需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和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可以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着眼于解决全球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理念和主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新机遇。通过加强产业合作和技术转移,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全球价值链的布局,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这在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核心产业载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就必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载体。要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水平。
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城乡关系是因城市和乡村功能差异和互补而形成的相互依存、互促共荣的关系。我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因而,我国的城乡关系演变不仅具有经济结构转型的一般性,还包括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才能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构建起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通过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城市与乡村之间、农业与非农部门之间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仍面临农村人口、土地及金融资源要素激活不充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高效配置劳动、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促进城乡要素从单向流动转向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考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这对涉企法治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涉及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多个方面。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良法善治、依法行政、依法治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维护秩序是法律的重要目标。通过秩序的稳定保障交易安全,能够提供最大程度上的确定性。政策越明确、规则越清晰、市场越可信,民营企业家的市场预期也将越准确、越稳定,商业交易也将越安全,市场氛围也会越活跃。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史,是一部在法治护航下不断奋发进取的开拓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还要看到,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一刀切”执法、运动式执法、过度执法、趋利性执法等现象,对民营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必须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严格规范涉企执法、督促依法行政。要强化执法监督,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快建立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及时废止、修订被改革实践所证明的不合时宜、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也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方案,建立有效的政策衔接和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与反馈,确保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