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西江镇用”四把钥匙”解锁乡村治理“密码
今年以来,西江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以环境整治为基础、以乡风文明为载体、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用”四把钥匙”解锁乡村治理“密码”,有效激活乡村治理神经末梢”,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一、党建引领解锁“治理密码”,擦亮乡村振兴底色。西江镇把加强农村党的建设作为治理之基,大抓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振兴战斗堡垒。突出领导,压实党建责任。按照“定向夯基连线”“四面八方+落实制度靠责任”的工作思路和“先稳、后治、拔根子”的方法步骤,在思想认识上谋“深”,在措施办法上求“精”,在制度机制上抓“实”,不断凝聚“维护稳定就是保障追赶发展”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加快建立与追赶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心吹哨、部门联动、信息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突出党建引领,“一组三长十机制”优化治理模式。工作中,“一组”和“三长”充分发挥“头雁”作用,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主动承担宣传党的政策、指导发展产业、排解矛盾纠纷等12项具体工作,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扩展、工作在一线推动、民心在一线凝聚”,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上下协调、资源整合、便民利民”的村社治理新模式。二是突出系统全面,“一网络三代表”凝聚治理合力。大力推行党建民情网格化治理模式,着力构建“1+3+N”的社会治理网格化组织体系。三是突
三、乡风文明解锁“幸福密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注重提升基层文化软实力,用特色文化塑造倡导文明新风。完善村规民约。要求各村结合实际,出台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用制度管人管事的优势,弱化用人情治理,达到公平、公正、有效。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工作机制,抓住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积极开展政协向基层延伸——“一碗烩菜办丧事”,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积极落实红白理事会、“积分超市”、红黑榜制度、“门前三包”等措施,形成“村干部有章治理、社会组织有机补充、村民有序参与”的自治局面,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引领,开设道德讲堂,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潜力,引导群众摒弃陋习,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的德治局面,不定期组织志愿者在各村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活动、移风易俗、普法宣传、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红马甲”活跃在村头巷尾,把文明的种子撒播到每个角落。
四、产业发展解锁“增收密码”,开辟村民致富途径。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南来北往”的总体思路,创新“双线并走辐射九沟,三园共建带动五片”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新模式,不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档升级,增强村级造血功能。聚力发展“川河”产业。立足“川河”地理特征和资源禀赋,聚力打造梅川、西江洮河沿岸片带“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构建“一条小流域、一片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生态廊”的“川河”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实现“文旅农”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激活“唐家川村高效农业示范园”。争取资金1963.71万元,采取“政府+公司+村党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马铃薯原原种产业园”1处,流转土地500亩建设“马铃薯种薯应用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建设占地200亩的“西江镇高原夏菜种植示范基地”,投资64万元维修提升蔬菜大棚20座,采取“村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高原夏菜种植产业,预计年产蔬菜20吨。全面推广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在唐家川村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00亩,户均增收1000元。二是打造“浦洞村休闲农业示范园”。大力建设“引洮工程遗址公园”,整合牛坝、王仑等5个村25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以及50万元中央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对提升浦洞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和“浦洞湖”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家乐1处;争取资金568万元对浦洞湖周边护坡进行修缮治理和美化亮化,种植观光油菜花400亩,建设了观景台、安装了景观护栏、夜间彩灯,铺设了彩色步道,打造了流水瀑布、山水浮雕等小景观,进一步提升了“引洮工程遗址公园”的“魅力”。三是增强“富康村双创示范园”。以促进群众增收为目的,由富康村党总支部牵头成立“西江镇劳务服务中心”,通过“正规化管理、专业化培训、组织化输转”,进一步放大能工巧匠优势,打造“西江工匠”“西江钢筋工”等劳务金子品牌,积极开展劳务技能培训,今年以来,我镇共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9期194人、特色技能培训1期4人,有效提高了群众劳务技能,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同时,投资20多万元对富康村商场进行了打造提升,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并大力支持日用百货交易、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娱乐、虫草贩运等经营主体,商铺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加快;以办“活”西江集市为基础,全面创建西江镇综合性农贸市场,拉动镇区“小店经济”,初步形成了“一广场、两条路、百家商铺、千人创业”的综合性双创聚力市场格局。并鼓励村党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分层分类总结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试点引领带动作用,整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由弱向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