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收评:指数低开低走沪指跌超1% 白酒等权重板块调整
10月19日消息,大盘今日低开低走,沪指、深成指午后跌超1%,创业板指跟随下行,上证50指数跌近2%。板块方面,航运、教育股全天逆势走强,互联网电商、物流、储能等板块表现较活跃;近期强势的医药医疗板块全线回调,白酒、大金融等权重板块走弱,厨卫电器、油气开采、猪肉股表低迷。总体来看,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3700股飘绿,今日两市成交7580亿元。盘面上,航运、教育、互联网电商板块涨幅居前,厨卫电器、养殖业、燃气板块跌幅居前。
后市分析
五大指标或给出底部区域暗示?外资看好A股 准备迎接中国相关资产的“追赶行情”
近一周来A股持续反弹,多个底部指标揭示A股已成功迈入底部区域。
总体来看,有五大指标反映出当前市场处于底部区域。
一是近两日已有17家公募及3券商资管机构启动自购,总金额超过16亿元。
二是产业资本回购股份创历史新高,近3个交易日累计209份回购、增持公告发布,今年已有1100家上市公司累计回顾1589亿元,同比增85.5%。
三是当前破净公司数量远超沪指1664点大底时数值,10月18日破净公司数目为378家,破净率7.68%,沪指1664点大底时破净公司数及破净率分别为168家、11.55%。
四是地量见地价,市场近期成交量仅相当于今年以来成交平均值的六成,两融余额与4月触底时接近。
五是上半年住户存款新增超10万亿,远超往年同期数据,市场人士认为该数据的大幅增长预示市场底部到来,曾在多个历史大底位置出现该项目数值的大幅增加。
底部指标一:愈是见底,自购愈频繁
日前,又是一轮基金及券商资管机构自购潮的启动,且在近两日形成高潮。
财联社持续关注公募及券商资管自购情况,自10月17日至10月18日晚间,已有17家基金公司及3家券商资管公告自购,自购金额超16亿元。
上述自购机构包括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招商基金、中欧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鹏华基金、睿远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银华基金等,及国泰君安资管、中泰证券资管、华泰证券资管。此外,兴证资管9月30日以来已自购旗下权益和FOF公募化大集合产品3000万元 ,今年以来累计自购旗下权益和FOF公募化大集合产品超过8000万元。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成为上述机构公告的一致出发点。
对比公募基金自购的频率与市场底部情形,可以发现,越是到了相对的底部区域,自购金额显著增多。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A股出现6次基金公司自购潮,底部信号较为明确的是2018年12月、2020年2月。如2018年12月,大盘见底阶段,基金公司自购愈加频繁。
不过,也应理性分析基金公司的自购,首先,基金公司自购能够一定程度激发底部区域的形成,并稳住市场情绪;其次,从底部区域形成到反弹需要一定时间,如今年1月27日以及3月份发生基金公司自购潮,基金公司集体公告自购护盘,但市场触底反弹的时间要则晚一些。
底部指标二:产业资本强势回购股份,金额同比增86%
自10月14日A股回购新规发布后,截至10月18日发稿,关键词“回购”“增持”,相关公告,三个交易日已有多达209份。
中金公司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回购1510次,涉及上市公司1100家,回购金额1589亿元,回购金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85.5%,2022年A股年度回购金额已创历史新高。
方正证券研报指出,股票回购短期内对股价影响较小,长期来看存在支撑作用。上市公司发布回购预案后,短期内对股价影响较小,半年后、一年后分别达到5.09%、13.18%的平均收益,一年后形成5.27%的平均超额收益。
毫无疑问,回购新规明显降低了回购的限制。
10月14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以下简称《回购规则》)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平安证券研报称,回购政策松绑释放积极的维稳信号,回购和增持的门槛降低将引导更多公司参与回购和增持,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回顾历史来看,监管通常在市场相对低迷的时期对回购政策实施松绑,政策时点与股市低点基本对应,释放积极的政策维稳信号,信号意义大于规模意义。
底部指标三:成交量、两融等数据位于历史低位
“地量见地价”,被市场较多技术分析人士认为是市场进入底部区域的信号,当前多个市场指标处于低位。
自9月份以来,两市成交额一路走低,并在9月底创出今年以来新低,国庆假期前后一周成交额维持在不到6000亿下方,10月11日A股成交额仅有5643.80亿元,是今年以来的日成交均值的六成,该均值数值为94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