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过中国节 国潮正当时
发达的今天,把祝福用文字的形式送给对方,更显心意。
别有意趣的大概就是“戏出东方”礼盒。它源自于陕西的皮影戏,礼盒搭建起来后是一个小戏台。“春节有八仙过海主题,今年还有嫦娥奔月的主题。2019年我们推出了‘好戏连台’和‘戏出东方’两个大类,都搭配有皮影材料包。”自然造物节日礼品项目主管张佳茜站在皮影戏台前,介绍着墙上展示的历年由皮影再造而来的民艺作品。
“我们节日产品的核心创作理念就是在地性。节日需要吃什么、看什么、玩什么,可以跟传统工艺结合什么。比如皮影,把包装变成一个能搭建成戏台的互动包,陪伴孩子玩个皮影,吃个糕点,然后顺便讲讲皮影的故事、中秋的故事。”张书雁说。
每一款中秋主题礼盒背后,都有一项民艺、一个故事等待开启。将无趣变得有趣,实现民艺的再现、再造与再生,这是自然造物始终在探究与践行的理念。
于始料未及中找到自然造物
“我的初心是想去探寻全国各地安全的食物,那么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好。在乡村有很多美好的食材,小到一枚土鸡蛋,我都觉得是无上的美味。”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浸淫多年,张书雁发觉自己越努力,就离自然越远。没有自己的时间,缺少对家人的陪伴,陷入无尽的迷茫,身体也发出警告。在喘不过气之前,张书雁做出了“回归家庭寻找自然”,去乡村旅行的决定。
旅行好像漫无目的,但又有所依据,每一个乡村的菜市场成为了张书雁一行人旅行的“地方目录”。在地方菜场,很多手艺人挑着自己做的东西来赶集,张书雁就跟着这些手艺人、农人回到他们的村庄里,旅行就这样渐行渐远地开始了。“乡村去多了以后,你会遇见很多美好的人、事、物。菜有菜的味道,肉有肉的味道,人有人的味道。我们遇到了很多艺人,他们教会了我们最自然的方式跟礼仪,我们好像慢慢找回了一点阔别已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子挂灯笼。在旅途中,张书雁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自然公社”就这样自然生长出来了。他们做的第一件产品,是浙江丽水松阳县沿坑岭头村的柿子干。在这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中,满村的柿子树震撼了他们。全家老少做15天,挑两个小时的担到镇上去卖,价格是6元一斤,这些数字刺痛着自然公社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于是打开销路、提高价格,把这份自然馈赠的美食传播出去,成为了他们当时想做的事情。“包装完成后,我们将它取名为‘善果’,并作为城市伴手礼出售。不到25天,1万斤囤货全部售空,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十几倍。就这样,‘将乡村产业带入城市’的念头,开始在我心底萌生。”张书雁说。
一次成功的试验,让张书雁发现了在路上的美好。于是他关掉了原来的公司,成立“自然造物”,开始专心搞“民艺”。用9年的时间走遍了1000多个村落,拜访了上千位手艺人,摸索出“再现—再造—再生”三个系统,让民艺焕发新的活力。
但为什么将民艺研究中心选址在余杭瓶窑,张书雁告诉
自然造物诞生于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落户于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它把带着泥土气息的手工艺品从乡村带到城市忙碌着的人们眼前,像一扇窗口,把或贫瘠或富饶的土地上诞生的美好展示给不同的对象。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购买乡土滋养出来的手工艺品,还可以体验蓝晒、拓印、彩绘等传统民艺,不仅仅做购买者、观赏者,也做体验者、传承者。安吉竹编、北京绒花、金华黑陶、晋城琉璃、山边马灯……百余项民艺陈列于此,实现再造,正彰显着“践行的力量”。
谈及自然造物的愿景,张书雁表示:“我希望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可以成为民艺基因库,成为城市会客厅。有一天,城市里的人或者外国友人想了解中国的民艺,只要来到这里,就能看到、吃到、玩到中国各地的美好。我们的愿景就是让世界看到中国在地之美,让传统回归当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