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重点领域紧缺人才
浙江杭州春季首场大规模线万个岗位,半数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研发;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成为不少招聘会的热门引才赛道……眼下,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供不应求,不少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如何增强培养力度,提供更好人才支撑,值得关注。
近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持续提升。然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仍然巨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100万人,缺口率达50%。今年深化机制创新,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国家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推进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高校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比如,华为已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共建ICT学院,企业导师参与教学与实训,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际项目研发,毕业后可优先进入华为工作。还应以重点领域为纽带,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比如,建立国家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可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难题和合作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可发布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
优化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规划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园区,配备5G智慧办公空间、算力共享平台、行业数据库等共性基础设施,集成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加速等功能模块,加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以挖掘潜力项目、吸引急需人才。设立重点领域人才专项基金,开通创新成果快速审查通道,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产品,为急需紧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着眼全球协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引才格局。设立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在海外主要科技和人才聚集区设立人才工作站,通过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人才对接会、招聘会,为海外科研团队和人才来国内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平台,加强与国际知名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我国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