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走出的不只是“网红”
、快手等平台和企业共同起草,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课堂、云课堂等平台通过直播课程培养了诸多技能型人才。
在文旅行业,“直播+”模式催生了文旅策划师等新职业。线上旅游平台携程、飞猪等创新业务模式,由文旅策划师负责设计直播内容和互动环节,开展了一系列“云旅游”活动,在为景区带来流量和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
在医疗领域,直播技术的应用推动健康科普主播和在线问诊师等新职业兴起。健康科普主播通过直播平台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在线问诊师则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咨询服务,缓解线下医疗资源压力。北京协和医院的多位医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健康科普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
随着技术更新和场景创新,未来直播行业还将涌现出更多新职业。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可能会催生“VR直播设计师”,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可能推动“AI直播助手”等职业的出现。这些新职业不仅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也将进一步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直播行业的新职业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尽管市场对直播行业新职业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大量求职者也有意愿加入其中,但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已是事实。去年底发布的担任面试官是朱娟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当地通过零工市场、校园招聘等途径帮助公司招新,朱娟自己也通过人力资源机构线上招人,但她坦言,“招到合适的人很难。以秀场主播为例,外在形象只是一方面,‘有趣的灵魂’才是最核心的硬实力,而这样的人才‘万里挑一’”。
“直播运营师这个岗位比较难招。”肖林芳是一位专注于长沙本地生活垂直领域的直播培训师。她告诉肖林芳以“三农”领域举例,运营人员既要懂得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也要知道怎样通过互联网把产品销售出去,“遵义有个‘贵州三支花’组合,3位老奶奶朴实又认真的表演火爆出圈,但如果没有背后核心运营团队的支撑,是做不起来的”。
由于无法及时招到足够数量的优质直播运营师和直播内容策划师等专业人才,一些直播活动和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AI时代的到来,也使直播技术工程师等岗位的缺工现象愈加突出,一些新兴平台的技术升级和优化进程受阻,影响了用户体验。
提高直播行业新职业的含金量,已经成为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实现长久繁荣的重要课题。
在肖林芳看来,直播行业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应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统一职业标准、完善培训体系、加强职业保障等,帮助年轻人更好掌握直播这个“工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在直播间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
“要构建新职业培育体系,提升青年就业能力。”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余兴安建议,应由有关部门牵头,联合短直播平台企业制定短直播新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短运营、直播电商等专项培训课程,推动职业院校开设数字内容创作、直播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推广“平台+院校+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晓君介绍,2025年,将聚焦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项目化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合力,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措施将使包括直播行业在内的众多新兴领域受益。
与此同时,职业标准认定也在陆续推进过程中。自2018年人社部启动新职业征集工作以来,各方面申报的新职业数量逐年增多。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已收录168个新职业。2023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新一批新职业,共收到建议书430余份。
去年,多个直播行业新职业、新工种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近期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