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点染,邗江城乡水系蝶变“好地方”最美“生态河道”
古城扬州,因水而兴。遍布邗江城乡的大大小小的河道、河塘构成了纵横邗江城乡的水网。今年以来,邗江区水利局在以往三年黑臭水体治理的基础上,按照“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总要求,坚持“全面推进、分类管护、财政保障、绩效考核”的方针,做活水体管护“加减法”,压实城乡河塘长效管护的责任,巩固河道河塘全面疏浚整治的成果,从而使邗江区城乡河塘河道长效管护的成绩,连续五年蝉联江苏省第一等次。
银发护河“网红男团”刷爆朋友圈
前不久,一部取材于蒋王街道四联村一群护河老人感人事迹的微电影,刷爆了朋友圈。电影中的几位老人都是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他们平均年龄近七十岁,有的还是村里的老党员。一群老人本色出演自己,中的护河老人不怕脏、不怕累,长年累月奔走在乡村河塘河道边,打捞水面飘浮物,清除河塘中的枯枝败叶,修剪河岸边的绿化树木,去除河边杂草……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几位护河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市民。
其实,像这样的护河老人与专职护河队伍,在邗江城乡并不是孤例。在杨寿镇,同样有一支“银发护河队”,这是一支以顾学根、苏翠华老夫妻牵头的护河队,五名队员都是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只小船、一张网兜、一台喷雾器、几把镰刀,就是他们的日常作业工具,几年的艰辛付出,换来的是村民们的交口赞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夏季的高温时段,当许多人在家里靠空调“续命”的时候,老人们清理河塘却从来没有断过档。“全村共有五十口河塘,每口河塘都要按河道保洁的要求进行逐项考核,要求做到河水清澈,水面无飘浮杂物,水流通畅,河岸基本无杂草。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一口河塘的全面保洁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往往要四五天时间。”爱国村村干部吴乃友说。
由于“银发巡河队”老人们的辛勤付出,目前全村已有40多口河塘被打理一新,实现了水清岸美,水流通畅,水面与护坡无杂物、无杂草。蓝天白天倒映水中,40多口河塘打扮成了美丽的“乡村之眼”。
水系蝶变之道A:做活“加法”:队伍保障有力,财政“埋单”支撑护河经费
河塘河道疏浚清理难,而后续的长效管护更难,稍有不慎就会返黑返臭。而邗江区之所以能在这众多的困境中闯出一条独特的新路,源于其组织架构齐全,行动保障有力,考核方案精准有效,从而真正让邗江城乡河道河塘常管常清。
“水生态建设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重在守护好河道河塘的水环境、水生态。邗江区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认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河道河塘管护的资金统一由区级财政埋单,具体管护工作由各镇、街道、园区指定专业人员完成,区水利局明确考核标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出台《邗江区城乡河道河塘长效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邗江区城乡河道河塘长效管护考核办法》等文件,全面压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实行严格考核,形成一个快速精准的监管“闭环”。
“考核小组三个人一辆车,每个乡镇每个月至少跑一次,不是坐在镇政府办公室吹空调聊天,而是要深入到河边塘口看实际保洁情况,检查日常台账资料。每个季度考核一次。按考核的绩效发放报酬。“邗江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具体考核的标准很细很实,直指河塘河道管护的细节,只有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才会取得相应的报酬。
考核方案明确,管护现场在省市考核过程中不失分的,或者是为省市有关水环境创建、重大活动提供参观现场,并受到好评的,都能在本季度考核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加分奖励。
水系蝶变之道B:做活“减法”:全面压实责任,减少入河污染物总量
建立有效监管平台,让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手中的一票起作用,这是邗江管护好河道河塘的重要一环。
在平时的考核打分中,村民对身边的河道河塘最有发言权。邗江设立热线电话,对群众反映的河道河塘管护不到位的现象,一经查实,限期整改并扣减相关镇当季考核得分。每季度对各镇的河道河塘长效管护情况进行邗江区通报,同时根据考核分数兑现补助资金,对长效管护工作不到位的镇,除扣发补助资金外。对列出的相关问题,对号整改,逐一销号,直到整改到位为止。
各镇对照标准,每月组织水利、财政、监察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自查两次,并进行督查通报,纳入考核。村自查基本每天巡查,确保水体整治的质态全面达标。
水系蝶变之道C:做活“乘法”:“一河一策”治水,“一村一特”管护
张房河位于扬州高新区,是园区生态治理的一条“样板河”。这条全长约1公里的河道,过去,由于底泥淤积严重,河面杂草丛生,水体生态系统功能匮乏,水质持续恶化,久而久之,便成了居民们口中的“臭水沟”。而如今,行走在张房河畔,河水清澈见底,河岸绿意盎然,每到夜幕降临,两侧生态步道人来人往,前来散步、遛娃的居民很多,成为高新区一条人气爆棚的“网红河”。
张房河的生态“逆袭”,源于高新区因河施策,积极探索河道治理新模式的推动。在张房河改造工程中,高新区水岸同治,左右开弓,对岸边进行绿化补植,建设了跨河的“网红大桥”,与此同时,布点水生植物,逐步提升水体水质,修复水生态环境。如今,经过断面开挖整治的张房河,不仅风景美如画,河道过流能力、防洪排涝标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无独有偶,双桥街道的杨庄河,整治过程中也对河道两岸增设生态护坡、栽植水生植物、遮挡软化驳岸等设施,同时进行绿化清理、补栽,铺装步道、局部打造亲水平台,增加沿河休闲小游园,沿线驳岸表面修复、栏杆出新,新建亭廓,提升改造后的杨庄河由以前的“龙须沟”变为又一道“生态河道”。
张房河、杨庄河的改造提升与管护,只是邗江优化水体环境的一个缩影。邗江区邗江区共有河道320条,总计长565.64公里,村庄河塘3517口,总计面积18035.05亩。自2014年起,邗江区就建立了农村河道河塘“河长制”长效管护工作机制、体制,将邗江区所有河道河塘从水面、岸坡、水质、绿化和设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长效管护。
邗江并不满足于现有管护‘规定动作“,而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对重点河道河塘加持力量,扩充人手。同时,对河道河塘的管护增加了“自选动作”,对治好的河塘河道岸边增设绿化景观、亲水平台等,形成可供市民“打卡”的沿河风光带。对管护队伍建设,则鼓励各地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确定人手,让市场化管护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相关村可以委托村民用水户组织、水管单位进行专业化管护,也欢迎社会各界志愿者的介入,不断扩大管护力量,提升管护的成效。
水系蝶变之道D:做活“除法”:多管齐下,守护“好地方”水美邗江的生态“名片”
各地在水生态治理中,投入资金进行雨污分离,投资建设雨水与污水管网,让雨水与污水各归其道。村民庄台的生活污水,经过收集后,经过管网进入村组的微动力泵站,集镇居民区、工厂、商铺的生活污水,进入管网后进入集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道;而没有建集镇污水处理厂的,则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指定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同时,下大力气沟通城乡水系,让多条河道水系相连,将邵伯湖水源源不断地引进内河,保证河道活水的注入,这样就从源头上根除了河水的污染源,有效地防止了河水返黑返臭,减轻了河道管护的压力。
邗江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开展爱河护河的宣传教育,逐步消除向河道乱扔垃圾等文明陋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河长工作,配合河道管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做好日常管护的基础上,邗江还每年开展一次水环境专项整治活动。针对夏季水生植物疯长的实际情况,逐项排查,突击整治,拾遗补缺,集中力量打一场水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全力守护“好地方”水美邗江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