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内窥镜龙头开立医疗董事长陈志强:希望中国医疗器械能打入海
很快在行业内传开。内窥镜属于介入性高风险医疗器械,利润高,技术门槛也很高。这一品类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国产品牌想做或者在做的,连三级医院的门都摸不到,更何况开立医疗这种“新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授李鹏曾提到,全球及中国市场中,90%以上的消化内镜为奥林巴斯、宾得、富士垄断,国产内镜所占份额极少。他牵头了一项对771家医院关于国产消化内镜需求及认可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6.28%的医院不知道国产消化内镜,78.99%的医院不愿意试用,仅有8.17%医院有采购意愿。
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次跨界,甚至认为成功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开立医疗用创新证明了自己。
陈志强就内窥镜来说,中日最明显的差距在成像上。当时日本同行都在做高清内镜,但国产企业还在标清内镜,技术上落后一代,临床漏检率会高很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标清产品无法满足三级医院临床诊疗需求,国产内窥镜的市占率只有1%~2%。因此,开立医疗想要填补其中的差距,做真正的国产高端内镜。
但开局并不如预期顺利。开立研发团队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符合消化内镜需求的小尺寸、高分辨率的高清芯片。2014年、2015年恰逢CMOS芯片技术兴起,开立医疗抓住机遇,在内窥镜研发领域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前瞻性地将CMOS技术用于内镜产品研发,并在2016年发布国内首台高清软性电子内窥镜产品,此后逐步建立起在消化内镜领域的优势。
如今,开立医疗做内窥镜已有十年,在国产软镜品牌中排名第一。陈志强对
目前,开立医疗已经在消化内镜领域取得多个“第一”,构筑起基于胃肠镜、超声内镜、光学放大内镜、刚度可调内镜、超细内镜等完善的临床解决方案;在微创外科领域,开立又推出业内领先的4K超高清腔镜系统与4K荧光腔镜系统,联合腹腔镜术中超声,满足微创外科临床需求。2020年,开立医疗还发布了国产首台高清电子支气管镜,进军呼吸内科。
不过,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国产内窥镜的成熟度和国产替代程度与超声等设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开立医疗与国内同行只是在这个领域迈出了一小步。
陈志强说,现在开立在国内软式内窥镜的市占率大约为10%,其他国产品牌合起来占据约5%的份额,其他依然被国外企业占据。内窥镜分为主机和镜体两个组成部分,在现有临床应用上,开立消化内镜在产品功能、图像质量、操控性和进口产品相比已经没有明显差异,主要是一些镜种还不够完善,需要尽快补齐。开立医疗将利用本土优势,与国内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在产品细节、人机工程学上继续打磨沉淀;在完善产品体系的基础上,用更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和更高的性价比加快国产替代步伐。
在中,陈志强也谈及了作为中国民族医疗产业开拓者的感触。一家中国的民族企业,就应当扎根中国,勇于承担民族企业责任,顺应国家医改政策,花大力气解决中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在访谈中
希望中国医疗器械能打入海外核心市场
开立医疗两项业务的发展,都是从后来者跃居为头部企业的商业故事,这与陈志强及开立医疗管理层的创业理念有很大关系。陈志强说,创新一旦成功,就可以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从黑白超到彩超,从标清内镜到高清内镜,开立医疗深耕专业领域,重视技术创新,成为国外层层技术垄断的破局者,也在近二十年的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史中树立了多个里程碑。
颠覆式变化对研发实力的考验不言而喻,特别是像开立医疗这样在行业内体量中等的上市公司,必然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
陈志强在时反复提到,中国的医疗器械需求很大,国产企业还是有很多机会,创新是必须坚持的出路。中国人口基数大、样本多,国产厂家做临床时更熟悉本土市场,本土化团队与医生沟通多,也更了解医生的临床痛点。
这里有个例子。开立医疗在AI辅助医疗上研发投入逾千万,AI医疗赛道上的提前布局与成绩也是中国器械企业弯道超车的成功案例。七八年前,开立医疗就注意到了医疗行业中AI技术的发展需求,并尝试在开立的超声设备上进行探索。最开始做解剖部位识别,但医生反馈临床价值意义有限。在医生的建议下,研究就向智能识别、智能测量与质控相结合的方向进行。
超声不同于平面图形静态影像,是实时、动态画面,能否获取标准的切面并精准测量生理指标,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在产科超声,一名医生测量胎儿的身体主要指标通常需要数十分钟,但现在开立的超声设备搭配了自主研发的产前筛查AI技术,能够在动态实时扫查的过程中直接识别切面,然后测量相关生理指标,把测量时间直接缩短到五六分钟。
开立医疗走过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最快速的阶段。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医疗设备第二大出口国。
陈志强认为,未来机会比挑战更大。过去十年,开立医疗在细分领域长期保持龙头地位,产品具备竞争优势,在研发上的高投入打破了技术瓶颈,得以不断推出高端产品。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公司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是未来最大的机会”。
开立医疗董事长陈志强
对应到诊疗量上,中国每年接受胃肠镜诊疗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为2.8%,日本则为12.5%。按照后者推算,中国每年应该有1.75亿人次接受胃肠镜诊疗,还有四倍多的增长空间。
“应检人群需求的增加是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基层内镜普及率提升是内窥镜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行业报告作出研判,内镜在中国还处于蓝海竞争。
陈志强也谈到两个挑战。
“开立医疗在全球市场做得不错,但发达国家的核心市场进去得并不多。”陈志强说,公司一直在耕耘,也在研究怎么让产品进入到需求量大、利润较好的海外核心市场,但目前占有率还是非常低。其实国内医疗器械企业都面临这一挑战。如果突破了,天花板不会很快到来;如果突破不了,中国医疗器械会很快面临发展瓶颈。
第二个挑战则是对于开立医疗自身。今年,开立医疗第一次进入高端耗材领域,想要实现从设备到设备加耗材、从内科到内科加外科、从诊断为主到手术治疗的跨越。从传统的设备公司到新的领域,中间需要跨越很多障碍和鸿沟,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挑战,也是创新的试验田。
虽然前路可能满布荆棘,但陈志强还是对开立医疗的前景很有信心。他笑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