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债月报 信贷迎来“开门红”,金融债发行将升温
主要观点 银行业:企业中长贷延续高增,1月信贷迎来“开门红”,居民端则在消费和购房需求低迷下仍较为疲弱; 证券业:市场交投活跃度环比略升,两融规模基本持平,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均环比下降; 保险业:受疫情负面影响人身险保费同比下降,新车销售放量推动财产险保费实现稳定增长; 金融债发行:受春节假期、到期偿还量下降及“开门红”活动等因素影响,当月金融债、同业存单发行量大幅回落,发行利率中枢下移。 金融债市场展望:年初信贷“开门红”效应显现,预计在宏观经济持续修复下,商业银行仍将加大对“保交楼”项目、小微企业及绿色金融等领域专项贷款的投放力度,金融债净融资额将回升。 1.行业动态 1.1银行业 企业中长贷延续高增,1月信贷迎来“开门红”,居民端则在消费和购房需求低迷下仍较为疲弱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0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从投放结构来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同比多减665亿元,消费复苏动力仍稍显不足;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少增5193亿元,仍为主要拖累项,居民购房需求仍较为疲弱。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50万亿元,同比多增1.40万亿元,延续强劲态势,前期面向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等领域投放的政策性贷款,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作用明显。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19.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月末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1月信贷表现在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下迎来开门红,银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贷款则在消费和购房需求低迷下延续疲软态势。 从负债端来看,1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65.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1个和3.2个百分点。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7900亿元,居民存款在理财规模持续收缩、消费疲软下维持高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同比少减6845亿元;财政存款增加6828亿元,同比多增979亿元,财政支出力度较弱。1月LPR维持不变,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0%。 银行业信用风险方面,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下降28bp,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3bp至1.63%。分机构类型来看,除民营银行外,其他各类型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延续小幅下降趋势,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1bp至1.31%,股份制银行环比下降2bp至1.32%,城商行环比下降4bp至1.85%,农商行环比下降7bp至3.22%,下降幅度最大但不良率仍处于行业最高水平。从拨备来看,行业拨备充足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四季度末行业拨备覆盖率环比上升31bp至205.54%。流动性方面,银行业流动性充足水平保持稳健,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7.41%,环比上升4.73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2.85%,环比增加1.19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8.76%,环比上升0.11个百分点。 盈利及资本充足性方面,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上季度小幅收窄2bp至1.91%,除农商行净息差环比上升4bp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净息差分别环比下降3bp、3bp、7bp。得益于资产质量的改善,2022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环比减少79.10亿元至6.14万亿元。2022年全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30万亿元,同比增长5.44%,同期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33%,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76%,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性方面,随着资本补充渠道逐步多元化,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情况有所改善。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环比分别上升0.10、0.09和0.08个百分点至10.74%、12.30%和15.17%。未来,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商业银行对资本补充的需求依然较大。 1.2证券业 市场交投活跃度环比略升,两融规模基本持平,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均环比下降 1月沪、深两市月度股票成交总额为12.60万亿元,日均股票成交额为7872.21亿元,环比增加0.38%。截至1月31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54万亿元,与上月基本持平。股权融资方面,1月股权融资合计募集家数58家,募集合计1171.24亿元,环比下降37.28%。其中IPO融资规模69.22亿元,受春节假期影响下降明显;增发融资规模999.56亿元,环比下降11.44%。债权融资方面,1月债券总发行规模为3.76万亿元,环比下降24.73%。自营业务方面,1月股票市场主要权益指数普遍上涨,固收指数上涨。其中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单月涨跌幅分别为5.39%和9.97%,中证全债指数单月涨幅为0.16%。 1.3保险业 受疫情负面影响人身险保费同比下降,新车销售放量推动财产险保费实现稳定增长 2022年12月,保险行业单月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53亿元,同比下降0.10%。分险种来看,12月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167亿元,同比增长6.50%。其中车险保费在新车销售放量下同比增长4.95%,带动财产险保费实现稳定增长。12月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为2086亿元,同比下降3.4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同比上升0.08%,健康险和意外险分别同比下降9.62%和25.75%,主要系出行及展业等受到疫情感染高峰带来的负面冲击影响。赔付支出方面,2022年12月保险行业当月赔付支出1512亿元,同比减少2.55%。12月,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原保费收入比为46.47%,同比下降1.17百分点。 截至2022年12月末,保险行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5.05万亿元,环比增加1.00%,资产配置结构基本保持平稳。同期末,保险行业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其他投资占比分别为11.32%、40.93%、12.71%和35.05%。 2.监管动态 3.金融债市场 3.1一级市场发行量 受春节假期、到期偿还量下降及“开门红”活动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债券发行量下降导致金融债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回落 1月受春节假期、到期偿还量下降及银行“开门红”活动等影响,商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及数量下降导致金融债发行总规模大幅回落。当月金融债共发行36只、762.00亿元,环比下降61.70%和77.48%。金融债当月到期总偿还量环比下降65.27%至926.00亿元,净融资额为-164.00亿元。 1月,商业银行仅发行2只债券,分别为“23温州银行永续债01”和“23大连银行永续债01”,规模合计60.00亿元,单月发行量系2019年1月以来最低值。当月证券公司长期融资需求有所上升,证券公司债发行20只、417.00亿元,环比分别增长17.65%和43.30%。当月累计发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14只、285.00亿元,环比分别下降57.58%和53.83%。 1月金融债发行主体以高等级证券公司为主,发行主体级别中枢上移。当月主体AAA级债券发行占比96.59%,环比上升4.09个百分点。AA+发行主体分别为温州银行和东海证券。 3.2发行利率及利差分析 1月资金面边际收敛,金融债发行利率中枢下移,同业存单发行数量及规模大幅回落 1月上旬,受央行资金回笼、税期、春节取现及信贷投放增加等因素扰动,资金面收敛,中旬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资金面恢复平稳。当月金融债发行加权平均利率为3.06%,环比下降14BP。当月AAA级证券公司债和AAA级证券公司短融债发行利差分别小幅收窄6BP和走阔10BP,整体走势平稳。 从同业存单的发行与到期来看,受假期因素、“开门红”期间负债端存款增势良好及同业存单到期量下降影响,1月同业存单发行量明显回落。当月同业存单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为1631只和1.06万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3.86%和43.42%,当月同业存单总偿还量1.11万亿元,净融资额为-534.40亿元。从期限来看,1M和9M期分别环比增长29.88%和135.81%,其他期限均大幅下降,其中6M期和3M期分别下降83.62%和56.76%。12月末,受跨年资金需求增加影响,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水平上行,跨年后发行利率快速回落,但1月发行利率整体呈现上行走势,春节后发行利率小幅回落。期限方面,当月除6M期发行利率上行,其他期限发行利率均回落,其中1M期发行利率环比下降21BP。 3.3二级市场 受交易天数减少影响,1月金融债交易量下降,商业银行次级债仍为金融债配置主力 1月,受交易天数减少影响,金融债交易量下降,当月累计成交1.30万亿元,环比下降48.22%。从交易结构来看,商业银行次级债占比最高为61.15%,环比上升0.63个百分点。 3.4金融债兑付情况 1月,金融债到期总偿还量下降,其中4只证券公司债由投资者回售,未来短期金融机构偿债压力不大 1月金融债总偿还量下降65.27%至926.00亿元。当月共赎回5只金融债,包括3只商业银行次级债、1只证券公司债和1只保险公司债,金额合计171.50亿元。当月4只证券公司债由投资者回售,发行主体分别为华泰证券、平安证券、财信证券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金额合计88.00亿元。 2023年2月金融机构债券到期总额为923.70亿元,短期偿债压力不大。 4.总结 1月受春节假期、到期偿还量下降及“开门红”活动等因素影响,金融债及同业存单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回落。金融债发行利率中枢下移,证券公司债券发行利差走势平稳。当月金融债到期总偿还量下降且未来短期偿债压力不大。 1月信贷在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下迎来开门红,银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而居民贷款则在消费和购房需求低迷下延续疲软态势。预计在宏观经济持续修复下,商业银行仍将加大对“保交楼”项目、小微企业及绿色金融等领域专项贷款的投放力度,金融债净融资额将回升。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资产分类、资本管理等趋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发行或将升温。 金融业务部:李倩潘姝月王宏伟 权利及免责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研究观点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未获书面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或/及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本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在最初发表告日期当日按照东方金诚的研究流程及标准做出的独立判断,遵循了客观、公正的原则,未受第三方组织或个人的干预和影响。东方金诚可能不时补充、修订或更新有关信息,也可能发出其他与告所载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但没有义务和责任更新告并通知报告使用者。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为本研究报告不可分割的内容,任何使用者使用或引用告,应本。并且,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