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陕文旅董事长邹林丰:解码长安十二时辰的“出圈”逻辑
经过一个月免费对外开放的试运营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开始正式售票运营。在大唐芙蓉园、楼观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都已实施免费开放的背景下,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从免费变为收费似乎引来了不少争议。
但意外的是,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并未因为收费的原因造成客流量的减少,反而由于收费后游客在场内停留时间增加,相应的餐饮、文创、唐服妆造等销售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目前,街区收入有40%来自门票收入,30%~40%则来自餐饮、文创、换装等收入。
邹林丰告诉
从运营的底层逻辑和整体架构来看,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涵盖多种业态,需要承担上百个NPC的演出费用以及各项公共设施的支出,收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赋能街区的成本,收费也能够规避黄牛的不当得利。
“收费实际上是通过数据来论证的,一是免费期间街区的门票基本上三五秒钟就会抢空;二是经过调研发现,因为没有收门票,所以游客逗留时间会比较短,消费能力也不会很强。”邹林丰告诉
邹林丰认为,是否收费最重要的就是它内在的商业逻辑,经过第一个月的调研发现,大家感兴趣的并不是街区里的餐饮,而是内在的场景和演出,实际上就需要用门票或者额外的一个费用去维持和创新,并不是说靠这部分收入去挣钱,而是维持项目长红的一个核心支撑,是一个商业模式整个的转化。
据了解,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最新演艺节目单已经从开业的7场增加到目前的近50场,并且国庆节之后节目会持续增多;同时正在策划“唐节”,利用各种活动将唐装爱好者聚集起来。
“我觉得场景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比较适合打卡,门票价格可以接受,拍照加上看演出大概待了2个小时,整体体验还是不错的。”街区里的一位游客向
长安十二时辰项目实现了地产转型和文旅项目的迭代升级,流量和留量也在同步增长。但相比文旅项目的说法,邹林丰认为,长安十二时辰项目并非一个单纯的文旅项目,而是国内更接近迪士尼、环球影城的沉浸式主题乐园,大家把自己装扮成主题乐园里边的人物,沉浸式地去体验唐朝市井生活。
沉浸式主题乐园的产业价值体现在,一是其业态是极具颠覆性的,打破了传统文旅运作模式;二是沉浸式项目自带IP,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三是文旅商一体化,并非按照单一的商业逻辑经营。
整体来看,长安十二时辰项目的运作模式无疑是极其符合主题乐园模式的的。但针对运营半年以来的现状,作为长安十二时辰项目的创造者,邹林丰认为目前的运作情况还没有达到预期中最满意的程度。
“目前游客的换装率大约在30%,希望有一天里面可以达到80%,像一些主题乐园一样,游客是主角,NPC是配角和服务人员,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配合主演去演出和服务的。”邹林丰表示。
问及未来是否会长安十二时辰项目这类文旅商模式,邹林丰表示,是一定要的,但如何分为两种形式,风险比较小的是在原地,在周围去做一个类似的项目进行联动;风险比较大的是异地去,但需要将现在的模式和经验梳理出来,未来希望能够将项目拓展至全国乃至海外。
事实上,像曼蒂广场这样的传统商业空间在本土并不在少数,不少处于核心位置的线下商业举步维艰,甚至面临倒闭。例如钟楼银泰进入破产清算、东大街群光广场闭店;开元商场、民生百货、万达广场等无一不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沉浸式、全场景”的商业空间模式成为新消费场景,长安十二时辰项目无疑提供了一个优质的范本。那么利用一些文化IP去盘活一些商业项目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
对此,邹林丰认为,长安十二时辰项目能够盘活商业地产有几个特征值得探讨,一是在城市中心的商场进行再次更新和改造,利用文化和IP去激活;二是通过互联网无法冲击的沉浸式体验去吸引线下客流,助推线下商业焕发活力;三是影视IP落地的助力。如果项目能够做出这样的一个管理,那么相信以后这样的形式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