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漂洋过海,到成都包“妆”网红
隶属于染发部的他代替一位剪发部的同事去替一位客户打理,“很嚣张的那种。”在吹头发的时候,客人一边呼喊,一边想要去抓吹风机,“很不幸,也很不巧,抓到我的脸了。你碰我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真就不能打我的脸。我立马把她拉到垃圾桶边,告诉她:go back to where you belong,垃圾桶才是属于你的地方。其实我不应该那么生气,但是年轻气盛,我那时候才20多岁。”
刹那间,空气凝固,一直在连续播放的背景音乐此时也终止了播放,“一根针掉下来,你都可以听到那个声音。”随后,依照时任经理的口吻,故事发展的路径只剩下两个,要么沙龙被起诉,要么自动辞职。王钻选择了后者。
“可以,你们想播就播。”面对我的提问,以及摄像机的镜头,王钻如是回答。
“来成都,发现‘美’”
除了身上的故事,跟随王钻一同来成都的,还有一并托运过来的71个箱子。
在这其中,有10个大箱子,里面装的有他幼时的铅笔画、邮票、书籍,甚至还有家具,“我希望把家具什么的都换好了之后,可以立马工作,立马生活。”
有些物件,年龄甚至在百年以上。例如,王钻幼时在京都收集的几卷和服腰带,伴随他的时长已经超过50年,而早在他出生之前,这几卷腰带便被织造了出来。从还在夏威夷的时候,这些腰带便一直陪伴着他。
也有的大件由于托运不当,部分已损坏。王钻有一盆在北京打造的盆景。盆景里的树木,是他特意去北京怀柔购置的古树。事实上,这盆盆景的枝干在从北京到上海的途中便被压断,但他依旧把它带到了成都,“现在放在室外,我试着把它再弄重生。目前进展还行,可以看到一些小小的发芽。”
6月初旬,他才到成都,居住在这座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城市里,同时又在一家MCN公司工作,流量是无法避免的话题。在流量的“诱惑”下如何保证内容的品质输出,是摆在所有创
“人家评论网红第一个就是没有质感,觉得很low,或者就是土,几乎都是一个反义词。但我很想把这个东西扭转过来,这其实就是我来到这家公司的最主要目的。”
他在这里运用的,正是前述的底气——展现创造力的包装,或者说,对美的发现。在这其中,既有能够即刻改变的,如姿态、表情,也有需要时间的,如体型、头面,两者的结合,才是一个人最终气质的体现,“现在还不是百分之百元宇宙,还得要生活到线下,脱离滤镜之后,大家如果发现你的人设比更可爱,这个才牛。”
正如当年在沙宣沙龙一般,细节一直是王钻关注的着力点。即便是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王钻还是再次强调,坚持不走流量而是走内容,“要发现你独特的东西是什么。”
这里所指的细节不全是对于细枝末节的把控,王钻以某家跨国公司的标语“think different”为例,一个本来有语法错误的句子,配上这家公司的调性,一切却又显得恰到好处。
企业如此,人亦同理。“人跟人没有差那么多,所以说是可以改变的。这个赛道走不了,修正一下,走走不同的赛道嘛。在上海,我工作环境挺好,收入也挺好的,做的也挺好的,但是我还是改了赛道,选择了来成都。”
六年前,王钻来到北京,开始系统学习普通话并学会了如何做北京烤鸭;现在,他在成都又开始了解起成都方言,并且已经能够烹饪出一锅肥肠芋儿鸡,“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可以活得轻松自在,甚至那么豁达?肯定有它的道理。”
很难去描述的是,当这番话从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年龄又快要到60岁的人口中飘出,但从感官上来讲,又难以让人察觉到生活与岁月对他带来的沧桑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