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同题大考,31省份如何作答?

2022-09-19 23:39:59

  显示,2016年初,每天几十公里往返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潮汐式通勤人数约30万人次,职住呈现出不平衡。

  近年来,天津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既防止中心城区“摊大饼”,又防止滨海新区“吃不饱”,“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

  视线从省份内部拉开,这十年来,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幕,三地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北京向外疏解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高校、医疗资源,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5万人,比2014年下降15.1%,实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天津和河北则承接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企业和资源。再加上“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打造,协同发展、同城效应日益凸显。

  通车在即的京唐城际铁路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我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当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据广东省披露,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2.5万亿元。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已取得重大成果”。

  发展至今,长三角一体化探索了哪些值得总结的路径?根据上海的总结,有五个方面:

  规划对接是“牛鼻子”,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三省一市也加大了改革创新探索力度,共享改革成果;专题合作是主要抓手,15个专题合作组的设立,让各牵头单位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使之成为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的利器;机制完善是重要保障,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动员各界参与,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从发布会的措辞来看,安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最明显的受益者。“中国这十年·安徽”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该省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经济总量占4省市比重从14.4%提高到15.6%,2021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接近1万亿元,来皖省外游客中每2人就有1人来自沪苏浙。未来,安徽还要“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

  2020年,川渝两省市被赋予唱好“双城记”的共同使命,到今年6月,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已经进行到第五次,一批重大规划、重点改革、重要协议相继落地,两地相向而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整体成势新阶段。

  据四川总结,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202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3.3%。

  重大区域战略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不少省份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明了主动服务、对接和融入重大战略的态度,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取更大的作为——

  “北连长三角,南接粤港澳”的福建,与长三角的省际贸易量达40%,与珠三角达15%;云南对内,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内蒙古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城市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广西则是全面对接大湾区,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体系都在加快与大湾区相融;湖南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努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彰显新担当;山西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也是以融入京津冀、对接雄安新区为目标。

  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站在全国视野来看,近年来一些横跨东西、联通内外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给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布下了更深远的棋局。

  甘肃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

  青海省提到,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这个西部省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区域合作、优化了产业布局,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而那些身处开放前沿的省份,诸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则得益于“一带一路”的实施。它们站在对外开放的新前沿,利用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对接更广阔的市场,推动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协调发展中积蓄更多的势能。

下一篇:美股盘前异动:盘前跌2.5% 公司将在印尼解雇3%的Shopee员工
上一篇:8月26日-9月26日榆中兴隆山景区门票半价优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