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笋壳剪贴技艺走出国门
栩栩如生的鸭子,萌态十足的猫头鹰,笨拙可爱的小黑熊……在县华隆工艺品厂,葛桂菊制作的笋壳工艺品按照花鸟鱼虫、诗词歌赋、龙凤走兽等表现内容与形式分列排放。几截树根、一堆笋壳,在匠人的巧手中竟能脱胎换骨,打造出一件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那细密的羽毛、油亮的鳞片,刻画细致入微、形态逼真传神,堪称艺中奇葩。这就是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笋壳工艺。
“笋壳工艺是一项综合性的手工艺术,集造型、绘画、剪贴等艺术手法于一体,是磐安手工技艺的代表性项目之一,也是我国手工技艺大家庭中别具特色的一员。”葛桂菊介绍,笋壳工艺是根据笋壳的奇特纹理和依壳拟形就势修剪,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技术,整个工艺过程精工细作,极大地展现出了笋壳的自然本色。
磐安地处浙江中部,位于金华、丽水、台州“三州”交界处,被称为“群山之祖、诸水之源”,生态环境优越,竹木资源丰富,这为磐安笋壳剪贴技艺的原材料采集提供了保障,有着深厚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葛桂菊是磐安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笋壳剪贴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90年代初,葛桂菊就在工艺美术厂接受笋壳工艺品制作培训,后进入县华隆工艺品厂。“笋壳剪贴最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恒心,要有工匠精神,自己从当初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郢人斤斧,全靠多年来的坚持不懈。”三句不离本行,葛桂菊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一天能做十多个笋壳工艺品,华隆工艺品厂年出口工艺品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展现着国人精湛技艺和传统文化魅力。”交谈过程中,葛桂菊一边精细地往模具上贴上一片又一片笋壳,一边自豪地介绍着这项工艺承载着的文化内涵。不一会儿,一片片原本遗落山野的笋壳通过剪裁、拼接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工艺品。
葛桂菊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