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边乡:做活“高粱+” 村庄“钱”景亮
从原来的省级重点扶贫乡镇,到浙江省第一个红高粱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大溪边乡通过做足土地,探索“种植”效益,形成了以红高粱产业为主体,有序发展中药材、香榧、清水鱼等相关产业,培育长短结合、种养结合、产销一体的产业新格局,实现了美丽蝶变。
守住土地种出“致富粱”
9月28日,在大溪边乡,由县两山集团与大溪边乡强村公司开化六都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红高粱共享酒厂已经完成了主体建设,酿酒设备也已安装完备,十几名工人正加紧赶工,进行酒厂内部装修和设备调试。
“我们的共享酒厂引进的是自动化酿酒设备,投产以后,酒厂预计可年产高粱酒500吨,能够解决全乡酿酒设备不足、人员不够、酒质参差不齐的难题,成为红高粱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说起酒厂建设,大溪边乡红高粱产业协会秘书长郑建平满怀期待。
大溪边乡地处县城东北部,曾因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工业匮乏,产业发展一度处于窘境。“乡域面积8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4300余人,大部分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创业。”郑建平说,以前,上千亩土地是是乡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可因都是缺水梯田,难以种植水稻等作物,村民们守着土地却赚不了钱。
2015年,大溪边乡将目光投向了旱地作物——红高粱,没想到试种的240亩不仅产量颇丰,酿成的高粱酒还供不应求。经过7年的探索和实践,大溪边乡从1个村试种到现在全乡12村,村村都种,种植面积达到5400余亩,成为浙江省红高粱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2021年大溪边乡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998万元。村集体依靠红高粱壮大了集体经济,村民依靠红高粱鼓起了腰包。
在酒厂附近一片高粱地里赫然立着“川糯粱2号”“晋糯101”“浙粱22-3”等牌子,这是大溪边乡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等十余个省级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不仅将作为全国红高粱良种选育基地,还能为大溪边乡选育出最适合当地土质和酿酒工艺的高粱优质品种。
金秋时节,在上安村党建共富基地里500亩的高粱迎风摇曳,火红的高粱穗,子粒饱满,就像一把把火炬,染红了秋天,昭示着丰收的喜悦,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红红的一片特别好看,每年秋天我都会来上安看这种梯田风光。”游客张华麟说,他和朋友们都来自“上海同行天下旅游团”,这次一共来了40多人,从2015年开始,他们这个旅游团几乎每年都要来到上安村,赏油菜花、看高粱红。
“夏种高粱秋看红,冬种油菜春看黄”,通过打造两季轮作种植“红高粱+油菜花”的模式,上安村不仅获得了生产效益,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叠加、经济效益双丰收。
8年前,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雄富的鼓励下,上安村村民余章红按照民宿标准对自家的老房子进行改造,装修了7个标间。没想到,第二年5月开始,村里就游客不断,房间也常常满客。“刚开始都是浙江省内,杭州、金华的游客比较多,后面扩展到上海、山东等各个地方,经常一次就要来二十几个人。”余章红说,光旅游接待,他每年收入就有十几万。为了让游客留得更久,上安村还承办了农民丰收节、红高粱文化节、油菜花节等节庆活动,年实现游客量10万人以上。
这几年,随着上安村共富模式“火出圈”,新疆、陕西、江西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研学旅游成了村里新的发展方向。余雄富说,目前村里也在谋划民宿项目,为旅游经济再添把火。
多元布局换来“林下金”
这几天,在大溪边乡大溪边村的一处中草药种植基地,几十亩的前胡长势良好,杆直叶翠,远远地还能闻到一股清香。基地的主人余祖军告诉
“大溪边村全村面积10000多亩,其中山林面积有8000多亩,丰富的山林资源适合中草药种植。”村党支部书记余祖怀说,红高粱产业发展,不仅强了集体经济,也让他们有了发展其他产业的信心。这几年,大溪边村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和乡贤种植中草药,目前全村有5个大户从事中草药种植,主产太子参、刘寄奴、白芨、覆盆子、黄精、前胡等十余种中药材,种植面积有730余亩。
“一村富不是富。”在大溪边乡党委书记夏增龙看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村村有产业。”而这个产业,不只是红高粱。在大溪边乡阳坑村,依托“红高粱+水蜜桃”产业,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30多万元。公淤、月岭、方田、茂新、墩南等村也集中发展了油茶、香榧、清水鱼等产业。“红高粱+X”已成为大溪边乡产业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