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这十年:我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2022-10-13 15:35:08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强调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在制造业绿色化方面,通过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接受

  赵刚认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较快,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海尔、美的、潍柴、三一重工等全球智能制造水平最高的“灯塔工厂”,也造就了犀牛制造、红领西服、娃哈哈等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不过他同时强调,目前,我国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上下游协同不足;二是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不足;三是工业软硬件技术创新性不足。

  在赵刚看来,下一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消费侧和供给侧双向互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相互协同,构建制造业数字化产业生态。

  其次是建设工业数据要素流通体系,加强数据要素在生产中的投入,推进工业生产中的数据要素汇聚、流通和应用,开发工业数据产品,挖掘工业数据价值。

  此外,赵刚进一步向

  制造业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最突出的表现是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

  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接近44.7万个。

  

  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共识。根据工信部数据,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服务部处长尹晓萌接受

  尹晓萌告诉

  “工业强基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工程,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尹晓萌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更是体现了“专精特新”工作的显著成效。

  尹晓萌直言,在当前环境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量质齐升,发挥了“补短板”“填空白”的关键作用,已经成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制造强国的“生力军”,也能够引领带动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参与国家工业强基工程。

  尹晓萌向

  尹晓萌还指出,与此同时,要逐步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包括促进创新载体建设,构建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此外,还要构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发展机制。

  尹晓萌进一步向

下一篇:重磅!美联储纪要释放鸽派信号?美元应声跳水、黄金美股迅速拉升
上一篇:今日纳斯达克、标普、道琼斯等指数产品阻力支撑位预测(20221013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