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满足养老需求
做好养老金融大,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关键举措,也是资本市场谋求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日发布的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金融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领域,其重要性愈加凸显。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养老金融政策,推动养老金融的健康发展。在顶层设计方面,我国已搭建起三支柱养老金融体系。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由个人自愿缴纳。
当前,养老金融体系结构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尤其需要发展第三支柱。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第三支柱产品吸引力有待提升,应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差异化养老金融产品,探索以养老设施等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和公募REITs,提升养老金融产品质量。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第三支柱缴存率较低,而且存在产品同质化、制度衔接不畅、税收激励不足等问题。他建议,扩大第三支柱税优额度,并逐步打通二三支柱账户互通,开发差异化产品。
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养老金融的参与。谈及养老金融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要性,陈雳表示,一方面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平抑短期投机行为造成的市场波动,引导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基本面与长期价值。另一方面养老金投资对风险可控、收益稳健的金融工具需求,将推动市场加速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养老金融产品服务质量。
“养老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吸引个人积累养老资金,助力基于资本市场创新的基金、保险、理财产品发展;另一方面养老金作为长期投资资金,有助于丰富资本市场的长期资金资本市场是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最重要去年9月份,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出台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陈雳表示,政策层面,一是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实施,考虑将三年以上回报指标纳入绩效评价;二是适度放宽社保、保险、理财等权益投资比例限制,并适当简化入市审批程序。市场层面,进一步丰富适配长期资金的金融产品,推动指数基金生态扩容,构建战略导向型产品矩阵,以盈利潜力、发展前景吸引中长期资金投资。
“国家围绕中长期资金入市已经出台了较多的支持政策,需要金融部门等强化投研能力建设,选好投资领域方向,创新金融产品,做好资产配置,以足够的耐心开展长期投资。”娄飞鹏认为。
面对养老金融这个蓝海市场,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加速布局。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试点两年来,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4年12月15日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去年年底,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被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4月2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已有999只,涵盖储蓄、理财、基金、保险四大类。娄飞鹏表示,相较其他产品,公募基金虽然波动较大,但从长期看预期收益较高,有助于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公募基金是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领域。2024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将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展到全国,公募FOF基金、公募指数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投资标的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公募基金具备专业性强、制度规范、产品体系丰富等特点。”陈雳从3个层面分析了公募基金在养老金融领域受到关注的原因。在专业性层面,公募基金通过主动管理与资产配置,在权益、固收等领域更容易创造长期超额收益。在规范性层面,公募基金受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资金托管、每日净值披露等机制保障了运作安全性,契合养老金对稳健性的核心诉求。在产品丰富度层面,公募基金提供养老目标日期基金、指数增强型产品等多样化工具,可匹配差异化投资需求。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公募基金行业受托管理各类养老金资产超6万亿元。
产品的优化与升级,是公募基金参与个人养老金的重要发力点。“要优化产品,使其更加契合中长期资金稳健增值的目标,例如开发更多采用持有期设计、波动率控制策略的混合型基金。”陈雳表示。田利辉也认为,公募基金参与个人养老金的路径是产品扩容、服务升级和教育普及。他建议,公募需要纳入权益比例更高的生命周期基金,开发绿色养老主题产品;需要AI投顾动态调整配置,与银行共建“一站式”养老账户;需要应用短、直播解读税优政策,引导年轻群体尽早参与。“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投顾能力建设,通过智能算法为投资者提供动态资产配置建议、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长期引导。”陈雳补充道。
除此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