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振行动 建强乡村振兴主力军 探索共
浦口区邵贤豹等20家家庭农场被评为江苏省首届100个“百佳家庭农场”;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建成的养殖水面1.6万亩的养殖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吸引广东绿百多、江苏长寿集团等24家水产养殖企业入驻园区;南京樱桃鸭业2021年产值同比增长接近100%,并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溧水草莓生产企业金色庄园在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同时,实现年销售额近4个亿,草莓产业已颇具规模……
受疫情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面临了不同的困难。然而南京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逆势而上、抱团共赢。截至目前,南京市共有9301个家庭农场;40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国家示范36个、省级示范9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54家。
数量级别稳步提高。2000年,江宁区横溪街道170个种瓜大户成立了南京市第一家合作社;2013年,江宁三兴村的村民陈瑞波领到了南京首张家庭农场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此后南京市主体培育日渐兴旺,最高时家庭农场数量达家1.1万家,合作社达6500家。从2019年开始,突出高质量发展,一手抓主体培育,一手抓“空壳社”清理。2022年,累计创建区级以上示范新农场1059家;南京市共有642家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同比增长18%;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累计总数达236家,数量同比增长了18%。一大批农业主体负责人当选省、市、区不同层级的劳模、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
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21年,南京市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近150万亩,年经营综合收入达62亿元,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家庭农场24家,超1000万元的农民合作社41家,超亿元以上农民合作社3家。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交易额达1668亿元,共缴纳税款12.78亿元。近三成的企业销售规模超过1亿元。
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农文旅融合、产销贯通逐渐成为农业主体发展壮大的首选途径,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单纯从事种养殖一产企业仅占10%;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企业占68.6%,位居江苏省首位,营造出乡村特色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格局。2021年,南京市优势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总产值318.2亿元,同比增长了29.6%。
产业融合推动主体提档升级
种田是什么?对以往的农户而言,种田是种植、生产、管理,收获的稻谷一起卖到粮仓。但对南京天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说,这还不是全部,企业还从源头精选优质好吃的品种,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打造成品牌销售。这样做下来,产值得到明显提升。“我们中高端的大米卖8元钱一斤,亩产效益比以前卖稻谷高了3000多元!”
近年来南京市更关注全产业链式良性发展,聚焦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延链、锻链、补链行动,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
科技方面,南京市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系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集成示范、推广服务。全年梳理汇总56个“四新”推广项目,以及14个技术攻关项目。
招商方面,建立全局全员招商机制,举办线上线下系列农业招商引资活动,依托农业重大活动会展开展嵌入式招商,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加强农业招商宣传推介,加快形成农业多元投入格局,推动南京市农业农村领域促投资稳增长。今年以来,举办各类农业招商引资活动13场,其中重大活动4场;南京市共签约农业项目114个,利用社会资本111.4亿元。
金融方面,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财政局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进行优化,提高“金陵惠农贷”贷款额度的同时延长贷款期限,进一步化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2022年9月底,金陵惠农贷累计投放80.5亿元,惠及农业经营主体7545户,贷款余额18.9亿元,年为农业经营主体节省利息支出超过3000万元。
用地方面,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建立了产业融合用地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措施和路径,完成用地项目库建设,累计入库154个项目、面积1200余亩,探索了一条三产融合用地可行路径。
此外,市农业农村局还搭建了“科金兴农”服务对接专项平台,2022年举办9场专场服务对接活动,来自主管部门、科研、金融等力量共同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两年累计为92个农业经营主体解决了201条实际问题,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发展红利带动农民增收
作为南京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南京绿桥瓜果菜专业合作社带头引进的早熟品种“小兰”,已经成为横溪西瓜的“王牌”品种。如今,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就业200人以上,引进瓜果菜新品种130多个。西瓜每亩效益由原来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0元以上,每年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1亿多元,助力做强南京地产瓜果菜产业。
第一种是合作制。像绿桥瓜果菜专业合作社一样,南京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探索实践了合作制联农带动机制,发挥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建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南京市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联合组建的农民合作社有11家,村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综合社有47家,农民合作社组建的联合社有56家。
第二种是股份制。淳和、赵坝等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中融入土地股份理念。农户将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及劳动力折价入股,村集体以农业发展资金及闲置的集体房产入股企业,每年均可获得额外的股金分红,盘活闲置资源,提高集体及农户收入,实现“主体+集体+农户”利益共享。
第三种是合伙人制。比如金色庄园吸引专业院校大学生共同发展,由大学生投入人工,公司投入资金建设大棚及生产经营性成本,并负责兜底销售,大学生占股70%,公司占股30%,并对销售收入进行再分成。
第四种是订单制。樱桃鸭、简诺、天纬等企业,与产业上游种植养殖主体签订订单协议,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收购价格,并提供耕、种、管、收、储、加、销等多项服务,有效带动了产业链条内各主体的发展水平,形成抱团共赢的良性发展循环。
第五种是联合制。南京市已组建7个市、区级和37个镇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成立市级农民合作社联合会,53家企业牵头建立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按照“资源要素畅通、利益联结紧密、服务购销最惠”的目标,由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合作模式,采用“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产业收益,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增强抗风险和议价能力。
示范引领助推主体高质量发展
今年9月底,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到2025年底,南京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0万元,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200万元的村占比达70%以上,集体经营性收入1000万以上的村总数达40个。
同时,南京市启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振行动,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培育“六美”家庭农场、“双优”农民合作社标杆为引领,着力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现代经营管理制度,推进三产融合,加强梯度培育,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规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万”家以上,认定的各级各类示范经营主体达“千”家以上,树立“六美”家庭农场和“双优”农民合作社标杆“百”家以上。
一方面,实施“头雁领飞”行动,提振主体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群雁齐飞”,鼓励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成长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实现最佳规模效益。